儒学研究

儒学研究 > 学术前沿 > 近现代

评梁漱溟的大心理学思想

作者:张海钟 来源:《殷都学刊》(安阳)1995年01期 时间:2013-06-06

摘 要:

梁先生晚年所著《人心与人生》一书其实是一部大心理学(或曰广义心理学)。该书以心理学为圆规,论及人与自然,自然与人生理与心理,理智与本能,道德与人生,宗教与艺术等人文领域,梁先生称其为人生哲学。

关键词: 梁漱溟 心理学

        梁先生晚年所著《人心与人生》一书其实是一部大心理学(或曰广义心理学)。该书以心理学为圆规,论及人与自然,自然与人生理与心理,理智与本能,道德与人生,宗教与艺术等人文领域,梁先生称其为人生哲学。


  当今之世,科学与哲学分途,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分野,而梁先生却以心理学为核心,为枢纽串联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纯理科学与应用科学于一体,透彻地揭露人生心理学的实质,为他的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界定寻根添据,为新儒学大唱赞歌。


  我们不敢冒然肯定或否定梁先生所倡导的新儒学对中国文化的重建和世界文化的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但仅就《人心与人生》一书的方法论而言,却不无借鉴意义。特别是对心理学的批评和论证,更为惊世骇俗。本文仅以心理学基本理论为出发点,妄评梁先生的人生心理学的某些观点,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关于心理学的性质、对象、方法

 

  心理学界关于心理学性质的讨论及争论由来已久。有些学者认为,心理学是实验科学,当然属于自然科学,而有些学者则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应属于人文科学范围内,还有些学者则在教科书中把心理学定为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在这里让我们先看梁先生这个心理学的圈外人如何看待心理学的性质问题。


  “在学术猛进之今世,其长时间盘旋不得其路而进者,最最落后者,莫若心理学矣。心理学的方法如何?其研究对象或范围如何?其目的或任务如何?人殊其说,莫衷一是。即其派别纷杂,总在开端处争吵不休,则无所成就也不可见乎?盖为此学者狂于学术风气之偏,自居为科学而不甘为哲学,却不晓得心理学在一切学术中间原有其特殊位置也。心理学天然当是介居哲学与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纯理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而为一枢纽或核心者,它是最重要无比的一种学问,凡百学术统在其后”。①


  梁先生这段表述有三层意见:一是心理学无所成就,其原因在于对象、范围、方法、目的、任务皆不明确。二是当今之心理学自居于科学而不甘心为哲学,乃是狂于学术风气之偏。三是心理学是一切科学之间的联络中枢。


  关于心理学是不是无所成就的问题,学界同仁有目共睹,至目前为止,心理学已在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中无所不用,其分支科学遍地开花,自然不能说是无所成就,至于说心理学界学派纷呈,各执一端,互不相让,究竟对心理学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还是干扰作用,却要另当别论。当代心理学已趋向于整合,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都在求同存异,但是不可否认,当代心理学仍然没有形成如现代物理学、数学、生物学一般的规范化体系,这有待于几代心理学家的努力。按照库恩的科学发展理论,心理学仍然缺乏做为科学的标准范型,也许当代认知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两个方向的研究可以使这一问题在不久的将来获得解决。


  关於心理学的对象问题,当代心理学显然已达成了共识,就总体来讲,心理和行为自然是心理学的对象;至于其范围,五彩纷呈的心理学分支科学可做回答。就方法而言,当代心理学家大多数认同于实验法,从而向自然科学方法看齐,但也有一些心理学家采用思辩的方法,田野的方法,临床的方法。这取决于各种分支科学的性质。诚然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结论的真理性,但方法必须根据目标而选择。梁先生坚持二分法,认为非此即彼,自然不合适宜。总的趋势是一切科学研究都走向数学化的方向。心理学的数学化已成为当代学者的普遍追求。


  梁先生认为心理学最最重要,凡百学术统在其后。但事实是不是这样呢?任何一个科学家都无权认为自己搞的科学是居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数学家也不敢如是说,何况心理学。梁先生的二分法(自然与社会、纯理与应用、哲学与科学)曾使许多人对心理学的性质茫然不解。其实,这种二分法本身早已不适合概括当代科学的发展分类。


  钱学森先生曾于80年代中期提出一种九大门类的分法,即哲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行为科学、思维科学、文艺科学和生命科学。但这一分法似乎没有得到科学界的认可。笔者认为这一分类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心理学的归属问题,按此分类,心理学当属于行为科学。但心理学的许多分支科学可以被认为是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之间的交叉科学或与其它门类相联系的边缘科学。


  梁先生还一再强调,“晚近心理学家失败在自居科学而不甘为哲学;而一向从事人生哲学(或伦理学或道德论)者适得其反,其失在株守哲学;不善资取科学。”②


  梁先生之意指,现代心理学界有两种心理学,一种是科学实验的心理学,一种是哲学思辩的心理学。梁先生以为应中和二种方法。此说颇有见地。纵观当代心理学界,以实验统计方法为导向者多对观察法,个案分析法等不以为然,自居为正统的心理科学,而以社会科学(含人文科学)为方法导向者,则以为统计实验乃不过是唬人的幌子,其实统计不过是一场游戏。然若细究,则各有是非。实验法之弊端在于埋没于数字之中,得出的结论虽可令人信服,而于应用则捉襟见肘,观察分析虽然头头是道,却又难以令人信服,若是互为借鉴,互相吸收,则不更妙。问题在于,心理学界部分学者是文科出身,于统计见拙,大有望而生畏之感,而部分理科出身者却又没有得到人文科学的理论思辩训练,致使干巴巴的统计数据堆砌不成“真正的论文”,上升不到理论。再加上各门分支学科之特点不同。致使任何行业的任何人均可奢谈心理学,便有所谓“江湖心理学”之说。使民众觉得心理哲学就是算卦术,而于社会、于人文无所补。

 

  二、关于心理学的未来、方向、前途

 

  当代中国(含港台)心理学者关于心理学的未来方向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有的学者主张心理学应该本土化、民族化,或者说具有中国特色。有的学者则认为,中国心理学仍处于进口消化阶段,还谈不上本土化,民族化问题。第一线的心理学教师则对方向问题漠然视之,一切以能否发表文章为标准,不谈什么西洋化或民族化。


  且看梁先生如何对待该问题的。梁先生说“心理学之无成就与人类之于自己无认识正为一事。此学论重要则凡百学术统在其后,但在学术发达次第上则其它学术大都居其先焉。是何为然?动物生存向外求食,对外防敌为先。人为动物之一,耳目心思之用恒先在认识外物固其自然之势。抑且学术之发生发展,恒必从问题来。方当问题之外也,则其学术亦必在外,其反转向内而认识自己。非待文化大进之后,心思聪明大有余裕不能也。”③


  梁先生的结论有二:一是凡百学术统在心理学之后,二则心理学最最落后。然后分析原因,一是人是动物,必须先满足生理需要。然后方可产生精神需要。也就是说人类必须先认识自然,再认识社会,而后方可翻转而认识自己。而心理学则正是一门认识你自己的科学。二是一切科学的发展必须从问题来,因为文化尚未大进,认识自己的需要尚未产生,心思聪明还运用不到“自己”上去。这两个原因的分析确实有理。


  纵观心理学发展史,心理学每前进一步,都必须以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理学、动物学、脑科学以及物理学发展为前提,当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为心理学提供了全新的研究途径,并造成了认知心理学的繁荣,更可为明证。至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如经络学、教育学、论理学、法学、语言学的发展则不断为心理学提出新的要求和动力,这是有目共睹。


  当代社会真可谓“文化之大进”,无怪乎有人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心理学和细胞生物学的世纪”。人类该到认识自己的时候了。当代心理学几十门分支学科的飞速发展正在预示二十一世纪的心理学的曙光。

 

  三、人类心理的本质、特征、范畴

 

  普通心理学讲人类心理和本质时说明了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力的反映。在这里,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能动性。而梁先生则不以为然。他认为,一切生命皆是“自动的、能动的、主动的,更无使之动者”。人与其他生命体之不同在于人的心理是自觉主动的,这种自觉主动性具体表现为计划性、灵活性两个方面。计划性是前定的,而灵活性则是在过程中方可决定的。然而梁先生以生物进化论角度细论计划性与灵活性之后,却又云“说计划性是人心之基本特征,自未为不可;顾吾意别有所属而不在此”。④所属在何处呢?先生云“吾以为人心特征要在其能静耳”。⑤依梁先生之见,人若不能静则计划性、灵活性或谓自觉的主动性便为一张空白纸,有何作为?


  其实梁先生谈的不过是知行问题,即知行关系,知者思想也,行者行动也。梁先生认为先有思想而后才可行动。静者思也,计划性、灵活性是属行动。反转于前而论之,则自觉便是思,主动便是行,思静行动。所以人与一切生命体的根本区别仍可概括为自觉的主动性而已。


  不过笔者以为,梁先生此论确实是对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一大成就,普通心理学所讲心理是对现实事物的主动反映。但确然某些动物也有主动性,而且事实上确实为主动。而人的心理则不仅主动反映客观事物,而且可以自觉的反映客观,改造客观,甚至改造主观。就此而言,自觉性当为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之本质区别。

 

  四、男女两性心理的差异、根源、联系

 

  梁先生在论及身心关系时,对男女心理差异做了十分有趣的论述,他认为身心一体相联往复相通,而身为阴极,心为阳极,性向各有所偏。


  人类之所以比动物优胜,乃是因为其力量之大,这种力量当然是指脑力而言,就身心两端来说,身主于受,属阴极;而心主于施,属阳极,受指被动,而施当指主动。但身心相通施中有受,受中有施,身外而心内,心深而身浅,其间往复交流还有不少深浅差异可言,但非人人都是如此。其原因在于两端之间原有着可以伸缩的距离,身心之间距离的远近深浅决定力量之大小。


  女性身心距离不及男子深远,其根源在于“女子担负着创造人类幼体的天赋任务……盖在女子,身体势力天然大过于心,心恒受到身体势力的牵掣影响”。⑥


  梁先生举例说女子总比男子爱哭爱笑。声音高,胆小,正因为其身体力量大的缘故。实际上梁先生之意是说,女子的心理受生理变化的影响极大。他又举例说,男子不及女子的心灵手巧,而女子又不及男子的才思。心灵手巧属于身体能力,而才思敏捷则属于内心力量,精神力量。用心理学行话讲,就是女子擅长动作思维,男子善于抽象思维。


  人类所贵在于创造,女子所贵在于创造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新人(小孩),而男子在于创造一些身外之物:如一件艺术品,一种哲学理论,一种科学发明等等。正因为是男子以心为正身为副,女子以身为正心为副。接着梁先生写道“试数一数几千年中外过去历史上伟大思想家或事功方面的伟大人物里有几多妇女呢?然而任何伟大思想家或其它各种伟大人物却无一不是女子所创造--所生育。就女子力量为一切伟大创造力的根本源泉具有决定性而说,则女子力量固有其贵重过男子力量的一面,不是吗?”⑦


  “不徒以表面形态来分别男女,而更以根本力量上认识男女天生的互不相同之后,则在其它无教育上和取业工作上男女当不强同,便是十分明白的道理。……然而世俗见不及此。男女教育,男女工作职业率多强求其同,此因近世力反封建陋俗歧视女性之所为,不免多而矫枉,实不符合科学客观真理”。⑧


  可以看出,梁先生是生理遗传决定论者,男女的心理差别乃天赋而定,并非后天使然。这与弗洛伊德及其弟子多伊奇·埃里克森等如出一辙。不过,梁先生只是说女性是被动的,男性是主动的,还没有象弗老头子那样指出女性具有自恋、被动,自卑,缺乏正义感和道德等弱点。这种理论早已受到阿德勤、霍妮等精神分析学中社会文化学派的批评,也受到女权主义的攻击。梁先生只看男女性的生理差异而忽视社会文化对女性角色要求的作用。显然令人难以苟同。社会心理学中各种实验研究已存明证,此外不再赘述。然梁先生批评为女解放者矫枉过正,由男女平等以致男女相等,在教育、职业安排上强求同一,实为惊世之语,当为当代妇女解放者戒。


  因篇幅所限,《人心与人生》中的其它心理学观点,本文不在一一评论。总而言之,梁先生的《人心与人生》一书乃是科学与哲学的交融,东方与西方的中和。何以见得呢!


  言其科学与哲学之交融者,是说梁先生此书谈的是人生哲学、人生心理,虽采用历史文献法、理论分析法、哲学思辩法,然而所引根据却是生物学、心理学、生理学、人类学乃至其自然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言其东方与西方之中和者,是说梁先生将现代心理学的概念、原理用中国古代哲学的名词术语去阐释,反过来又将古代哲学各种哲学范畴用现代科学理论去论证。使其东西中和,仅其中所引用之理论不下百家。如西方罗素、麦独孤、达尔文、弗洛伊德、柏格森、康德、巴甫洛夫、马克思无所不用;中国如孔子、孟子、王阳明、墨子、毛泽东无所不通。


  本文将梁先生的人生哲学称之为大心理学是因为他所谈乃人生心理学问题,但又不是使用实验心理学的术语。梁先生论人生心理从人性论到自然与人,以本能与理智到身心关系,从性情、气质到礼俗制度,从宗教与人生,到道德与人生。最后归论人类心理发展史,洋洋洒洒,蔚为壮观。可以说是人生心理哲学,也可以说是广义心理学,乃至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人生心理学,从而排除了现当代心理学移植式研究的弊端,实为当代心理学本土化运动之先驱,梁先生当然并不自觉这一殊荣。

 

 

  注释:
  ①梁漱溟著《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②③梁漱溟著《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④梁漱溟著《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
  ⑤梁漱溟著《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39页。
  ⑥梁漱溟著《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115页。
  ⑦梁漱溟著《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117页。
  ⑧梁漱溟著《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119页。

 

 

                                                                                                                                                  责任编辑: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