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研究

儒学研究 > 学术前沿 > 明清

王阳明散佚诗汇编及考释

作者:钱明 来源:《浙江学刊》2002年06期 时间:2013-05-16

摘 要:

《阳明全书》不能称其“全”,乃学术界之共识。笔者自九十年代初开始收集整理阳明散佚诗文,多有所获,仅诗作就收集到五十余首。本文所载均为首次发表,资料大都来源于地方史志和家族谱牒,可为王阳明思想、事迹之研究提供重要的文献依据。

关键词: 王阳明 散佚诗 考释

        关于王阳明的诗词,钱德洪编纂、罗洪先改订的《王阳明年谱》收有其二十岁以前的作品三首,而三十岁以前的作品,在《上国游》(《阳明全书·续编》四)中可以确证的仅存七首,其他收于《外集》和《续编》中的五百六十三首诗词,皆为阳明三十一岁至五十七岁时所作,其中除《续编》外均已注明年代。笔者在校点整理《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以下简称《全集》并注页码)附录部分时曾收辑散佚诗和楹联七首。近十年来,通过海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我们又新发现散佚诗词三十七首和楹联三首。兹将原文校点考释于下,庶几便于利用。


  《坠马行》(弘治十年):我昔北关初使归,匹马远随边檄飞。涉危趋险日百里,了无尘土沾人衣。长安城中乃安宅,西街却倒东山屣。疲骡历块误一蹶,啼鸟咲人行不得。伏枕兼旬不下庭,扶携稚子或能行。勘谱寻方于油皮,间窗药果罗瓶罂。可怜不才与多福,步屣已觉今令轻。西涯先生真缪爱,感此慰问勤拳情。入门下马坐则坐,往往东来须一过。词林意气薄云汉,高义谁云在曹佐。少项夷险已秦越,幸尔今非井中堕。细和丁丁伐木篇,一杯已属清平贺。拂拭床头古太阿,七星宝■金盘蛇。血诚许国久无恙,定知神物相撝诃。黄金台前秋草深,不须感激荆卿歌。尝闻所■在文字,我今健如笔挥戈。独慙著作非门户,明时尚阻康庄步。却尚骅留索惆怅,俛首风尘谁复顾。昆仑瑶池事茫惚,善御未应逢造父。物理从来天如此,滥名旦任东曹簿。世事纷纷一刍狗,为乐及时君莫误。忆昨城东两月前,健马疾驱君亦仆。黄门宅里赴拯时,殿屎共惜无能助。转首黄门大颠蹶,仓遑万里滇南路。幻泡区区何足惊,安得从之黄叔度。佩撷馨香六尺躯,婉娩去隔坐来暮。


  余坠马几一月,荷菊先生下问,因道马讼故事,遇出倡和,奉观间,录此篇求教,万一走笔以补。甚幸。■在玉河东第。八月一日书,阳明山人。


  阳明手迹,横卷。大正年间日本阳明学会会员加藤八重磨访绍兴,购得此书。现据蓬累轩编《姚江杂纂》(载《阳明学》,大正十二年二月一日第一六二号)移录。文末附有清右敛郑濂跋文:“明季诸人,无一不摹右军,皆为蹊经所拘,独阳明山人之书,脱尽窠臼,天真潇洒,掉臂独行,无意求合而无不宛合。此有明第一妙腕,一代伟人。余垂髫时,见魏氏漪园所藏墨迹行书长卷,爱不忍释,以为观止矣。今于海上,忽睹此卷,惊欢欲绝。其笔法有龙飞虎卧之势,以此为得意之书。借观竟日,卷有诸名宗考藏印章,是真迹无疑矣。爰志数言于后,以记眼福云尔。”据《阳明年谱》记载,弘治五年,阳明侍龙山公于京师。明年春,会试不第,缙绅知者咸来慰谕。宰相李西涯甚识其才。十年,寓京师,学兵法。当时边报甚急,朝廷推举将才,莫不遑遽。阳明念武举之设,仅得骑射搏击之士,而不能收韬略统驭之才。于是留情武事,凡兵家秘书,莫不精究。十一年,遂有遗世入山之意。比照诗中“我昔北关初使归,匹马远随边檄飞”;“西涯先生真缪爱,感此慰问勤拳情”等句,可推知该诗当作于弘治十年为是。


  《游秦望用壁间韵》六首(弘治十一年):秦望独出万山雄,萦纡鸟道盘苍空;飞来百道泻碧玉,翠壁千仞削古铜。久雨初晴真可喜,山灵于我岂无以;初疑步入画图中,岂知身在青云里。蓬岛茫茫几万重,此地犹传望祖龙;仙舟一去竟不返,断碑千古原无踪。北望稽山怀禹迹,却叹秦皇为渐色;落日凄风结晚愁,归云半掩春湖碧。便欲峰头拂石眠,吊古伤今益黯然;未暇长卿哀二世,且续苏君观海篇。长啸归来景渐促,山鸟山花吟不足;夜深风雨过溪来,小榻寒灯卧僧屋。


  该诗原载万历《会稽县志》卷二《山川》(见《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59页),现据《绍兴市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四册卷三十七《艺文·诗词曲选》移录。然市志原作一篇,今据县志改为六首。据阳明《居越诗》载:“嘉靖甲申冬二十一日,再登秦望;自弘治戊午(十一年)登后,二十七年矣。将下适董萝石与二三子来,复坐久之,暮归,同宿云门僧舍。”(《全集》第788页)云门山在秦望山东南,山中有谷,谷中有寺,名云门寺。寺始建于晋义熙三年(407),曾为王献之旧宅。唐宋时享誉天下,是古越绍兴的又一书法胜地。另据《年谱》载:弘治十一年,阳明二十七岁,“寓京师”,“偶闻道士谈养生,遂有遗世入山之意”(《全集》第1224页)。疑该年早春(据“久雨初晴”、“山鸟山花”、“小榻寒灯”句),阳明“旧疾复作”(同上),曾返越养病,游秦望山,夜宿僧屋,喜谈养生。


  《地藏洞访老道诗》(弘治十二年):路人岩头别有天,松毛一片自安眠。高谈已散人何处,古洞荒凉散冷烟。


  录自明墨憨斋(系冯梦龙之居所,冯以此为号)新编《皇明大儒王阳明出身靖乱录》(日本弘毅馆开雕,三册,汉字旁用日文片假名作训读)。篇名系编者所加。据该书卷上载:弘治十二年,阳明游九华山,至地藏洞,闻山岩之巅有一老道,后再访老道,人已徙居他处,遂作此诗。《靖乱录》实为阳明之武功记,可视为阳明之外传,以补《阳明年谱》之不足。然该书中国已逸,日本有两种残本,内容相同,但均无刊刻之年代。弘毅馆本出自《教偶拈》三卷中的第一卷,后者原藏于福知山侯书库。1968年台湾广文书局以弘毅馆本为底本影印刊行。日本学者的研究表明,该书的史料价值是无可置疑的(详见吉田公平《王阳明研究史》,载冈田武彦编著《阳明学の世界》第469页)。高濑武次郎早就指出,该书中“有《阳明年谱》、《全书》及《全集》中散逸的诗歌多篇”(《阳明学新论》第21页,东京榊原盛堂1909年刊)。但近一个世纪来,却不见有人问津过该书中的阳明逸诗,尽管岛田虔次、杜维明、陈来、钟彩钧等在研究王阳明早期思想时均利用过该书。


  《和九柏老仙诗》(弘治十四年):石涧西头千树梅,洞门深锁雪中开。寻常不放凡夫到,珍重唯容道士来。风乱细香笛无韵,夜寒清影衣生苔。于今踏破石桥路,一月须过三十迥。


  九柏老仙之作本不可知,詹炼师必欲得之,遂为走笔,以塞其意,且以彰吾之不度也。弘治辛酉仲冬望日,阳明山人王守仁识。


  王阳明手迹拓本,余姚计文渊藏。现据计文渊编《王阳明法书集》移录。弘治十四年,阳明三十岁,任职刑部主事,“奉命视谳江北,便游九华”(耿定向《新建侯文成王先生世家》,《天台集》卷十)。该年仲冬,阳明经青阳,涉五溪桥,借宿柯秀才(乔)家,从北麓进山,下榻五相寺,访仙人王季文。《和九柏老仙诗》便写于此时。次年一开春(据《九华山赋》(壬戍)“试明茗于春阳”,“鸟呼春于丛篁”等句(《全集》第658页)),即下山返回京师。王季文,字宗素,唐隐士,青阳人。唐咸通四年进士,授秘书郎,告病辞官,归隐九华,筑室北麓头陀岭下,得九仙飞花之术,于龙潭沐浴后成仙,著有《九华谣》等诗作(参见《九华山志》)。疑九柏老仙即为王季文之显身。由本篇可知,张立文的弘治十四年、十五年阳明两次游九华说(《宋明理学研究》第508页)与陈来的弘治十五年春阳明游九华说(《有无之境》第341、342页)皆非是,《年谱》记游九华事于弘治十四年,无误。


  《若耶溪送友诗》(弘治十五年):若耶溪上雨初歇,若耶溪边船欲发;杨枝袅袅风乍晴,杨花漫漫如雪白。湖山满眼不可收,画手凭谁写清绝;金樽绿酒照玄发,送君蹔作沙头别。


  王阳明手迹纸本,真迹由日本大阪博文堂所藏,并于大正二年由该堂影印,题为《王阳明先生若耶帖墨妙》。现据计文渊《王阳明法书集》移录。张楚《清劲绝伦的诗》(载《越文化研究通讯》1999年第9期)认为,该诗“当作于阳明结庐宛委山时”,即弘治十五年,阳明“告病归越,筑室阳明洞中……友人王思舆等四人来访”(《全集》第1225页)之后。


  《四时望江南词》(弘治十六年):西湖景,春日取宜晴,花底管弦公子宴,水边绮罗丽人行,十里按歌声。西湖景,夏日正堪游,金勒马嘶垂柳岸,红妆人泛采莲舟,警起水中鸥。西湖景,秋日更宜观,桂子罔峦金谷富,芙蓉洲渚彩云间,爽气满前山。西湖景,冬日转清奇,赏雪楼台评酒价,观梅园圃汀春期,共醉太平时。


  录自墨憨斋新编《皇明大儒王阳明出身靖乱录》。据该书卷上载:弘治十五年,阳明告病归越,明年迁寓于钱塘之西湖,遂作此词。


  《别友诗》(弘治十七年):千里来游小洞天,春风无计挽归船;柳花撩乱飞寒白,何异山阴雪后天。


  ■年来访予阳明洞天,其归也,赋首尾韵,以见别意。


  弘治甲子四月朔,阳明山人王守仁书。


  王阳明手迹扇面纸本,湖北省博物馆藏。据计文渊编《王阳明法书集》移录。弘治十五年八月,阳明疏请告归,筑室阳明洞中,行道引术。翌年遂移疾钱塘西湖,复思用世。十七年在京师,秋主考山东乡试(《全集》第1225、1226页)。故知此诗当作于阳明离开杭城赴京师之前。


  《西湖诗》(弘治十八年):我所思兮山之阿,下连浩荡兮湖之波。层峦复,周遭而环合;云木际天兮,拥千峰之嵯峨。送君之迈兮我心悠悠。桂之楫兮兰之舟。箫鼓激兮哀中流。湖水春兮山月秋,湖云漠漠兮,山风飕。苏之堤兮逋之宅。复有忠魂兮山之侧。桂树團團兮空山夕。猿冥冥兮啸青壁。旷怀人兮水涯。目惝恍兮断秋魄。君之游兮,双旗奕奕。水鹤翩翩兮,鸥凫泽泽。君来何暮兮,去何毋疾。我心则悦兮,母使我亟。送君之迈兮,欲往无翼。雁流声而南去兮,涉春江之脉脉。阳明王守仁。


  王阳明手迹纸本,上海博物馆藏。同上。据计文渊考证,该诗系弘治十八年阳明为吴小仙(名伟,1459-1508)画《文会赠言图》而作的题画诗,题云《西湖》。有关吴小仙画的题画诗,可参见徐爱《横山遗集》卷上《宪副杨恭甫邀游山庄出吴小仙四画索题四绝》。在《全集》里,还收有阳明《题王实夫画》、《书梅竹小画》、《来雨山雪图赋》等题画诗赋多篇。


  《绝命诗》二首(正德三年):学道无成岁月虚,天乎至此欲何如;生曾许国蹔无补,死不忘亲恨不余;自信孤忠悬日月,岂论遗骨葬江鱼;百年臣子悲何极,日夜潮声泣子胥。敢将世道一身担,显被生刑万死甘;满腹文章宁有用,百年臣子独无蹔;涓流裨海今真见,片雪填沟旧齿淡;昔代衣冠谁上品,状元门第好奇男。


  录自墨憨斋新编《皇明大儒王阳明出身靖乱录》,篇名系编者所加。据该书记载:此系阳明赴谪途中,在投水前一晚,与沈玉、殷计饮酒后所作。二诗之后,尚有《绝命辞》,甚长,不录。诗后作篆书十字云:“阳明已入水,沈玉、殷计报。”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载有第一首的后两句,惟“日夜潮声”,《本末》作“夜夜江涛”。足见《靖乱录》所记基本可信。


  《望赫曦台》(正德三年):隔江岳麓悬情久,雷田潇湘日夜来。安得轻风扫微霭,振衣直上赫曦台。


  录自《岳麓志》(岳麓书社1985年版)卷六。据《岳麓志》载:“在岳麓山上。(朱)文公《云谷山记》曰:‘余名岳麓山顶曰赫曦,张伯和父为大书台上。’悬崖有篆字数十,隐见不明。嘉靖七年知府孙存建亭。”张元忭曰:“由阁而上为高明亭,壁间有先大夫督学时所书《大学》经文,木刻几朽,敬重新之。又上为翠微亭,视高明所见益远,遂相与席地坐。诸生有歌阳明诗者,众属而和之。”(《不二斋文选》卷四《岳麓同游记》)疑翠微亭即建于赫曦台上,而诸生所歌阳明诗恐即《望赫曦台》。台久废。乾隆十五年山长罗典筑前亭,又名前台。道光元年山长欧阳厚均为存朱熹故迹,将前台改为赫曦台。1985年修复岳麓书院时,在正门中央设置一屏风,正面绘有修复后的岳麓书院平面图,背面录有阳明的这首诗。阳明《游岳麓书事》(《全集》第690页)中亦有赫曦台之记载。另据史载,正德间,阳明忤阉瑾,谪贵阳,道经长沙,泛湘沅,吊屈贾,寓岳麓,为朋徒讲学。故知此诗当作于正德三年。


  《栖霞山》(正德三年):宛宛南明水,回旋抱此山。解鞍夷曲磴,策杖列禅关。薄雾侵衣湿,孤云入座闲。少留心已寂,不信在鸟蛮。


  原载日本东亚同文书院油印本《新修支那省别全志·贵阳名胜古迹部分》,现据王路平《王阳明谪黔踪迹考略》(载王晓昕主编《王阳明与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移录。栖霞山即龙冈山,在贵阳修文县城东北三里处,山上有阳明洞、何陋轩、君子亭、宾阳堂、龙冈书院等阳明遗迹。又曰栖霞山在贵阳市东门外四里处,自明代始,山麓之来仙洞即有僧人住过,为贵阳佛教胜地。清康熙年间始建三官殿,成为道教宫观(同上)。从诗中所言“列禅关”、“少留”等语推断,此诗当作于正德三年春阳明抵达贵阳后不久,所游处亦应是贵阳东门外之栖霞山。


  《天涯思归》(正德五年):趋庭恋阙心俱似,将父勤王事■违。使节已从青汉下,亲庐休望白云飞。秋深峡口猿啼急,岁晚衡阳雁■稀。邻里过逢如话我,天涯无日不思归。


  ■■行,名父作诗送,予亦次韵。阳明守仁书。


  王阳明手迹纸本,计文渊藏。据计文渊《王阳明法书集》移录。据阳明《辰州虎溪龙兴寺闻杨名父将到留韵壁间》(《全集》第715页)诗推断,此诗当作于正德五年阳明与杨名父相聚后不久。杨名父,名子器,浙江慈溪人,成化年间进士,官至河南布政使。


  《别诸伯生》(正德九年):予妻之侄诸升伯生,将游岳麓,爰访舅氏,酌别江浒,寄怀于言:风吹大江秋,行子适万里。万里岂不遥,眷言怀舅氏。朝登岳麓云,暮宿湘江水。湘江秋易寒,岳云夜多雨。远客虽有依,异乡非久止。岁宴山阴雪,归桡正迟尔。


  正德甲戌十月初三日,阳明居士伯安书于金陵之静观亭,至长沙见道岩遂出此致意也。


  王阳明手迹纸本,原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现据日本山形县地主正范所藏诗轴复制品移录。正德九年阳明另外还写过一首《送诸伯生归省》诗(《全集》第738页)。阳明外舅诸让,字养和,号介庵,成化乙未科进士。其任江西布政使司左参议时,阳明曾就官署委禽,并娶其长女为妻。诸让卒后,阳明于弘治八年和正德十六年撰有两篇祭文(《全集》第957、1212页)。此外,阳明还为诸让妻张氏写过《祭张淑人文》、子诸绣写过《南野公像赞》、孙诸衮写过《白野公像赞》(《全集》第1213、1214页)。另外他又写过《寄诸用明》(《全集》第147页)、《书诸阳伯卷》(《全集》第277页)和《诸用文归用子美韵为别》(《全集》第739页)等诗文。可见阳明与诸氏家族的关系非同一般。


  《寿西冈罗老先生》(正德十一年):奉寿西冈罗老先生奠丈:蚤赋归来意洒然,螺川犹及拜诗篇。高风山斗长千里,道貌冰霜又几年。曾与眉苏论世美,真从程洛溯心传。西冈自并南山寿,姑射无劳更问仙。


  阳明山人侍生王守仁顿首稿上,时正德丙子季春望后九日也。


  王阳明手迹纸本,上海博物馆藏,据计文渊《王阳明法书集》移录。计氏曰:“西冈在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为罗钦顺故乡。……此寿诗或为罗钦顺父亲而作。”此说当存疑。关于整庵之父,欧阳德有过记载:“太宰整庵罗公摹三世遗像,为《追远图》”。其父“国子助教,举教谕青田,擢安庆教授,封吏部太侍郎”。其德行对整庵的影响颇大,故曰:“孝友世济,式迓天休,经术儒业,传绪滋衍。”(参见《南野集》卷二十八《追远图赞》)


  《哭孙许二公诗》二首(正德十四年):去下乌纱做一场,男儿谁敢堕纲常;肯将言语皆前屈,硬著肩头剑下亡;万古朝端名姓重,千年地里骨头香;史官漫把春秋笔,好好生生断几行。天翻地覆片时间,取义成仁死不难;苏武坚持西汉节;天祥不受大元官;忠心贯日三台见,心血凝水六月寒;卖国欺君李士实,九泉相见有何颜。


  录自墨憨斋新编《皇明大儒王阳明出身靖乱录》。据该书卷下及《余姚市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2页)记载:正德十四年六月,都御史孙燧与按察司副使许逵,因不附朱宸濠而被斩首于南昌惠民门外。阳明平叛擒宸濠,得助于孙、许预先防备,故追奏其功,于南昌建旌忠祠祀之。李贽称赞孙、许二人是与阳明齐名的“江西三忠臣”(《李贽文集》第1册第84页,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故阳明作诗哭孙、许二公,当在情理之中。孙燧(1460-1519),字德成,号一川,余姚人,与阳明同举于乡,弘治六年进士,正德十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有《四圣糟粕》(4卷)、《案牍稿》(10卷)等8种30余卷著作传世,谥忠烈。其幼子孙升为阳明门人。其女有适胡门者,即阳明佚文《祭孙安人文》(参见笔者主编《阳明学新探》等308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中之孙安人。胡氏系阳明远房亲戚,故阳明《祭孙中丞文》曰:“守仁于公,既亲且友,同举于乡,同官于部,今又同遭是难。”(《全集》第957页)。许逵(1484-1519),字汝登,河南固始人,正德三年进士,授乐陵知县,正德十二年迁江西按察司副使,谥忠节。


  《金山赠野闲钦上人》(正德十四年):江净如平野,寒波浸绿苔。地穷无客到,天迥有云来。禅榻朝慵起,松关午始开。月明随老鹤,散步妙高台。


  原载清庐见曾撰《金山志》卷第七。现据沈云龙主编《中国名山胜迹志丛刊》第四辑(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清雅雨堂刊本,第338、339页)移录。正德十四年“宸濠忠泰之变”后,阳明于九月离开南昌,献俘钱塘,称病西湖净慈寺,十月赴镇江金山寺,十一月离开金山返江西(参见《全集》第756页)。此时阳明对政治心灰意冷,赠诗僧人(上人即僧侣),亦在情理之中。该年阳明有金山之行,还可从《金山志》的有关记载中找到证据。如卷第二《碑石》有:“和王阳明金山诸诗,山南叶忠,正德已卯(十四年),廊壁”数字。阳明过世后,其子王正亿、孙王承勋亦曾游金山寺,并留下《登金山寺》和《登妙高台诗》二首。
  《赠蒲菊钰上人》(正德十四年):禅扉云水上,地迥一尘无。磵有千年菊,盆余九节蒲。湿烟笼细雨,晴露滴苍芜。好汲中泠水,飧香嚼翠腴。


  同上。蒲菊钰上人,未详。


  《赠性空上人(号月舟)》(正德十四年):片月海门出,浑如白玉舟。沧波千里晚,风露九天秋。寒影随杯渡,清晖共梗流。底须分彼岸,天地自沉浮。


  同上。性空上人,未详。


  《赠雪航上人》(正德十四年):身世真如不系舟,浪花深处伴闲鸥。我来亦有山阴兴,银海乘槎上斗牛。


  同上。雪航上人,未详。


  《题周经和尚偈》(正德十五年):不向少林面壁,却来九华看山。锡杖打翻龙虎,只履踏破巉岩。这个泼皮和尚,如何容在世间。呵呵!会得时与你一棒,会不得,且放在黑漆筒里偷闲。


  正德庚辰三月八日,阳明山人王守仁书。


  录自《九华山志》第四章《铭刻》,黄山书社1990年版。周经和尚,未详。


  《梦游黄鹤楼奉答凤山院长》(正德十五年):扁舟随地成淹泊,夜向矶头梦黄鹤;黄鹤之楼高入云,下临风雨翔寥廓。长江东来开禹凿,巫峡天边一丝络;春阴水阔洞庭野,斜日帆收汉阳阁。参差遥见九嶷峰,中有薛嶪重华宫;苍梧云接黄陵雨,千年尚觉精诚通。忽闻孤鹤叫湖水,月明铁笛横天凤;丹霞闪映双玉童,醉拥白发非仙翁。仙翁呼我金闺彦,尔骨癯然仙已半;胡为尚局风尘中,不屑刀圭生羽翰。觉来枕簟失烟霞,江上青峰人不见;故人仗铖镇湖襄,几岁书来思会面。公余登眺富词葩,醉墨频劳写缃练;写情投报愧琼瑶,皓皓秋阳濯江汉。


  原载明孙承荣纂辑《黄鹤楼集校注》,现据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移录。由计文渊提供。凤山为秦金之号,院长系御史之俗称。秦金,字国声,无锡人,曾任两广、湖襄都御史,正德十四六月,率湖兵由荆、瑞会南昌,协助王阳明平定了宸濠之乱(详见《全集》第1262、1506页),仕至南京兵部尚书。据欧阳德《大司马凤山秦公七十序》:“岁丙申(1536)秋九月十二日太子太保南京兵布尚书参赞机务秦公凤山先生寿跻七十。公早负毕才,文学政理咸精。……擢御史大夫,镇抚湖南,历两京四部尚书。”(《南野集》卷十九)可推知秦金生于1466年。又据诗中“仙翁呼我金闺彦,尔骨癯然仙已半”和“故人仗铖镇湖襄,几岁书来思会面”等句推测,该诗当作于正德十五年以后。


  《无题诗》(嘉靖元年):江上月明看不彻,山窗夜半只须开。万松深处无人到,千里空中有鹤来。受此幽期真结托,怜予游迹尚风埃。年来病马秋尤瘦,不向黄金高筑台。


  原载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藏四卷本《阳明先生文录》卷第四。该《文录》无序跋,成书年代及编者情况皆不明。周彦文将其与同为九大所藏且被装在一起的四卷《阳明先生诗录》(注:嘉靖九年五月十五日钱绪山、王龙溪辑录(据钱绪山序),同年薛宗铠刊印(据薛侃后序,亦载《薛中离先生全集》卷二)。该《诗录》的编辑方针仍按绪山之主张,分《正稿》与《附稿》(参见钱绪山序)。其特点是:一、据温陵丘养浩嘉靖三年刊刻的《居夷诗》移录的狱中、赴谪、居夷之稿与《全书》本基本一致,惟有《啾啾吟》(参见《年谱》,第1274页),《全书》本录于“江西诗”末尾,而《诗录》录于“狱中稿”中;《青原山次黄山谷韵》,《全书》本录于“江西诗”中,而《诗录》录于“居夷稿”末尾。二、《全书》本收录了七篇赋骚,而《诗录》仅收录了三篇,且不像《全书》本那样把诗与赋分别收录。三、约有30首《全书》本收录的诗,与《诗录》在写作时间上有异。四、《全书》本收录的518首诗中有5首不见于《诗录》,且皆为壬申(正德七年)“归越诗”,可能是绪山后来在浙江补录的。五、《诗录》在目录或正文中有个别篇名遗漏,亦有个别篇名与《全书》本异。六、有两首诗即本文所录的《过新城》与《秋日饮月岩新构别王侍御》诗的结尾有数十字未被《全书》本收录。关于《诗录》,可参见水野实、永富青地《九大本〈阳明先生诗录〉小考》(《汲古》1999年第35号)一文。)合为一书,并注明是嘉靖九年刊(《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书库汉籍目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版;《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书库明版图录》,同上1996年版)。笔者按照水野实、永富青地《九大本文录にぉける王守仁の逸诗文》(《汲古》1998年第33号)一文所提供的线索,利用在九大访问研究的机会,对《文录》与《诗录》作了比较。(注:编者把《文录》卷第一、二作为《正录》,卷第三作为《附录》,而卷第四则未注明;卷第二无目录,卷第三注有“余姚板”三字。《文录》卷第四末尾有“后学岑庄、岑初、徐学校刻”十字,然笔者查阅了《阳明全集》、《阳明年谱》、地方史志及各类辞典,均未找到有关三人的记载。《全集》中有两个岑氏,一是阳明祖母岑太夫人,住余姚,正德十六年亡;二是田州土知府岑猛父子及被阳明推荐为田州新知府的岑邦相等。显然,岑庄、岑初属岑太夫人家族的可能性最大。而且从佚文皆为与薛氏父子书推测,二岑或许与薛氏父子有过深交。周彦文根据《诗录》之序跋(见前注),断定《文录》亦是“嘉靖九年刊”,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文录》与《诗录》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后人在重印时合二为一的。理由如下:一、《文录》卷第四所录40篇49首诗,除佚诗外,《诗录》均收录,然《诗录》篇名同于《全书》本,而《文录》则有十几篇的篇名不同。二、《文录》卷第四后所录49首诗,前后无序,次序颠倒,或无篇名,或把《全书》及《诗录》本所录的同一篇的若干首诗分散成不同诗篇,显得相当杂乱无章,而《诗录》则无此问题。三《诗录》对各卷诗稿所作的案语,系编者用小字书写,与《全书》本一致,惟后者详于前者。四、《诗录》在目录和正文中不仅有《正稿》和《附稿》之分,而且还有类似于《全书》本的“滁州稿”、“赣州稿”等分类。因此我以为,《诗录》应是《全书》本之《外集》诗录的雏形,二者均为钱氏所编,故《诗录》中无佚诗存在。而《文录》系岑庄等人所编,为阳明文录之别本,成书时间估计略晚于钱氏姑苏本(嘉靖十五年刊),故有若干篇散佚诗文存在。)该诗篇名系编者所加。水野实、永富青地据末尾两句诗推测,此诗应作于嘉靖元年以后。据以为是。
  《宿新城》(嘉靖六年):犹记当年筑此城,广瑶湖寇正纵横。人今乐业皆安堵,我亦经过一驻兵。香火沿门惭老稚,壶浆远道及从行。峰山拿手疲老甚,且放归农莫送迎。


  嘉靖丁亥十一月四日,有事两广,驻兵新城。此城予巡抚时所筑峰山。弩手其始盖优恤之,以俟调发。其后渐苦于送迎之役,故诗及之。


  《全集》本题为《过新溪驿》,然嘉靖后五十一字未录,现据《阳明诗录》补录。


  《合族名行四言》三章(嘉靖年间):贤良方正,祈天永锡,崇德广业,富有日新。文成明达,茂先宏通,祖于鹤鸣,世肇景宣。功■忠献,道学■阳,元迪缝则,嗣乃克昌。阳明山人王守仁题


  载《姚江历山张氏宗谱》卷四,光绪十年敦伦堂刊本,由余姚王孙荣提供。据张氏东南房广字行三十九世孙案曰:“新建伯王阳明先生,吾房二十八世恂一公德配王孺人之从侄,即吾贤十二虞岗公之外昆弟也。其学以致知为本,学者多宗之。时恂一公客游太原,不复返,孺人守节终身,年八十有九。生五子,长贤一,次贤二,三贤三,四贤五(原文如此),五即五贤十二虞岗公也。嘉靖中,郡庠生以合族名行诗相请,先生遂著四言语三章,以示吾族。按次命名,至余已十有一世矣。兹因虞岗公小传下未及备载,从伯笠庵夫子恐后人命名之错杂也,命全录于谱,以便挨次定明,且以重先君子百朋之锡焉。”


  《焦山》(年代不详):倚云东望晓溟溟,缥缈诸峰数点萍。漂泊转惭成窃禄,幽栖终拟抱残经。岩花入暖新凝紫,壁树悬江欲堕青。青水特涋埋鹤地,又随斜日下山亭。


  原载乾隆《镇江府志》卷五十一《艺文》八,现据《中国地方志集成》第28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移录。焦山在郡东九里大江中,与金山并峙,相距十里许。自京岘东北至马鞍雩山、石公山(一名象山),入江止,而为此山。《图经及类集》云:后汉焦光隐此,故名。旧名樵山。宋敕焦光,洞隐樵山,又名谯,亦名浮山(参见《镇江府志》卷二《山川上》)。


  《吊叠山先生》(年代不详):国破家亡志不移,文山心事尔相期。当时不落豺狼手,成败于今未可知。


  原载《广信府志》卷十一《艺文》(清蒋继洙等修,李树藩等撰,同治十二年刊),现据《中国方志丛书》第106号(台湾咸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移录。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人。宋宝祐四年进士,为人豪爽,以忠义自任。德祐初以江东提刑知信州。元兵东下,信州不守,乃隐姓埋名入建宁唐石山,日麻衣蹑履,东向而哭。宋亡,居闽中,留梦炎荐之不起。遗书有曰:吾年六十余,所欠一死耳,岂有它哉!元至元二十六年,福建参政魏天祐强之而北,至都,遂不食死。门人私谥文节,世称叠山先生。有叠山集(参见《宋史》卷425、《宋元学案》卷84、《全宋词》卷67)。阳明表彰叠山之孤忠大节,尚可从《全集》中找到其它佐证(参见第886页)。后其弟守文亦于嘉靖三十四年著《重刻叠山先生批点诸书序》(载蓬累轩编《姚江杂纂》,大正十一年十月一日《阳明学》第一五八号)。


  《木觉寺》(年代不详):春见吹画舫,载酒入青山。云散晴湖曲,江深缘树湾。寺晚钟韵急,松高鹤梦闲。夕阳摧暮景,老衲闭柴关。


  录自嘉庆八年《山阴县志》卷二十八《艺文下》。木觉寺在山阴县西北十五里梅山即梅福隐处。后唐清泰三年,节度经副使谢思恭舍宅建,号静明寺,有云峰堂,以曾文清诗得名,亦有曾公手书行记。寺后有适南亭,可以望海,郡牧程给事建,陆左丞作记。有子真泉。宋嘉定十五年,郡守汪纲重加整葺,复还旧观(参见《山阴县志》卷七《寺观庵》)。


  《舍利寺》(年代不详):经行舍利寺,登眺几徘徊。峡转滩声急,雨晴江雾开。颠危知往事,飘泊长诗才。一段沧州兴,沙鸥莫浪猜。


  原载万历三十九年《龙游县志》,现据中华书局1991年新版《龙游县志·丛录》诗词卷移录。浙江衢州之龙游驿(《全集》第1444页)乃阳明南行北返的必经之路(参见《年谱》嘉靖六年九月丙申条之记录,《全集》第1307页)。故嘉靖十三年,其门人衢州知府李遂曾“建讲舍于衢麓”,并分为龙游、水南及兰溪会,“与(杭州)天真远近相应,往来讲会不辍,衢麓为之先也”(《全集》第1330页)。然查万历本及今本《龙游县志》,未见舍利寺之记载。


  《题兰溪圣寿教寺壁》(年代不详):兰溪山水地,卜筑趁云岑。况复径行日,方多避地心。潭沉秋色静,山晚市烟深。更有枫山老,时堪杖履寻。


  原载光绪十七年《兰溪县志》,现据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新版《兰溪市志》第14编《诗文选辑》移录。阳明与兰溪之关系,可举以下数例说明:其一,阳明《复唐虞佐》(《全集》第176页)和《与唐虞佐侍御》(《全集》第182页)二书中所提到的唐虞佐(1477-1564),名龙,号鱼石,兰溪人,曾任巡按御史,至刑部尚书。其二,阳明《别余缙子绅》诗中有“归向兰溪溪上问”(《全集》第742页)之句,可见阳明对兰溪之印象匪浅。然查光绪本及今本《兰溪县志》,未见圣寿教寺之记载。


  《端阳日次陈时雨写怀寄程克光金吾》(年代不详):艾老蒲衰春事阑,天涯佳节得承欢。穿杨有枝饶燕客,赐扇无缘愧汉官。自笑独醒还强饮,贪看竞渡遂忘餐。苍生日夜思霏雨,一枕江湖梦未安。


  原载乾隆二十一年《淳安县志》,现据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新版《淳安县志》第31编《文献》移录。查《淳安县志》,未见程克光金吾其人之记载,然同书录于此诗后的《忆程君守夫书》,则见于《全集》(篇名为《程守夫墓表》)。谓曰:“吾友程守夫以弘治丁巳之春卒于京,去今嘉靖甲申二十有八年矣。……君之父味道公与家君为同年进士,相知甚厚,故吾与君有通家之谊。……君之子国子生烓致君临没之言,欲予与林君利瞻为之墓志。……君讳文楷,世居严之淳安。”(第943、944页)不知程克光金吾与程守夫是否为一人,抑或其子烓耶?


  《寓资圣寺》(年代不详):落日平堤海气黄,短亭衰柳舣孤航。鱼虾入市乘潮晚,鼓角收城返棹忙。人世道缘逢郡傅,客途归梦借僧房。一年几度频留此,他日重来是故乡。


  原载光绪二年《海盐县志》,现据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新版《海盐县志》卷30《文献》移录。资圣寺在海盐县治四五十步处。晋右将军戴威于恭帝时(419-420)舍宅为寺。原名光兴寺,五代乾裕中改重光寺,宋大中祥符中改普明寺,天禧二年赐今额。明正德七年毁于邻火,后僧会宗重建。史志中未见阳明“一年几度频留”海盐之记载,然阳明与海宁人董萝石过往甚密、交情颇笃。其后又有海盐后学王文禄于嘉靖六年秋与其父康毅君过江扣阳明洞天,闻王龙溪讲《大学》,得阳明《古本大学旁释》(正德十三年刊)而归,并于隆庆二年重刻(参见《百陵学山》天号《古本大学旁释拔》)。故推断阳明去过海盐当非臆测。又,徐渭《法聚禅师传》曰:“玉芝大师,名法聚,姓富氏,嘉禾人。始去俗,从师海盐之资圣寺(蔡汝南记作“资宝寺”)。与董从吾翁谒阳明先生于会稽山中,问独知旨,持诗为贽。先生器之,答以诗。”(《徐渭集》第2册第622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蔡汝楠《玉芝大师塔铭》曰:“今《集》中有《答人问良知》诗,人云即此僧也。”(《国朝献怔录》卷十八)由阳明与法聚之关系,可知阳明去过海盐并留宿资圣寺是完全有可能的。


  《登谯楼》(年代不详):千尺层栏倚碧空,下临溪谷散鸿蒙。祖陵王气蟠龙虎,帝阙重城锁蝃。客思江南惟故国,雁飞天北碍长风。沛歌却忆回銮日,白昼旌旗渡海东。


  录自《亳州揽胜诗选》,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亳州古称谯县。从诗意看,谯楼当在沛国之谯县。祖陵指明王室先世之陵墓。另安徽歙县城内亦有谯楼,俗称二十四根柱或称鼓楼,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楼高三层,今为歙县图书馆所在地。史志中未见阳明抵亳州或歙县之记载,然阳明门人唐泽(号南都,右副都御史。见《年谱》正德十二年二月条,《全集》第1240页)和挚友吴淳(号清甫,与阳明“同登弘治已未进士”,又同时“以劾(刘)瑾落职”。见《新安吴氏家谱序》,《全集》第1198页)均为歙县人,可知阳明与歙县确有关系,惟与亳州关系甚微。故此诗尚有待考证。


  《题倪小野清晖楼》(年代不详):经锄世泽著南州,地接蓬莱近斗牛。意气元龙高百尺,文章司马壮千秋。先几入奏功名盛,未老投簪物望优。三十年来同出处,清晖楼封瑞云楼。


  录自姚业鑫等选注《余姚历代风物诗选》,余姚市政协文史委员会1989年编。清晖楼即清晖佳气楼,在今余姚城区武胜门内,系倪宗正故居。倪字本端,号小野,弘治十八年进士,因触犯刘瑾被视为谢(迁)党,出知太仓州。钱德洪、诸燮、吕本等皆出其门。工诗书,阳明谓其诗文逼近陶(潜)杜(甫),著有《谢文正公年谱》、《小野集》等。其故居与阳明出生地瑞云楼相邻。


  《赠岑东隐先生》(年代不详):岑东隐老先生,余祖母族弟也,今年九十有四矣。双瞳炯然,饮食谈笑如少壮,所谓圣世之人瑞者非耶?涉江来防,信宿而别。感叹之余,赠之以诗:东隐先生白发垂,犹能持竹钓江湄。身当百岁康强日,眼见九朝全盛时。寂寂群芳摇落后,苍苍松柏岁寒枝。结庐闻说临瀛海,欲问桑田几变移。圣学工夫在致知,良知知处即吾师。勿忘勿助能无间,春到园林鸟自啼。

  原载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藏四卷本《阳明先生文录》卷第四。岑东隐,不详。阳明祖母岑氏,可参阅《东川刘文简公集》卷十二《寿王母岑太夫人八十序》及杨一清的《海日先生墓志铭》(《全集》第1385页)和陆深的《海日先生行状》(《全集》第1391页)等。后一首诗,水野实、永富青地将其单独收录,并标以“工夫诗”之篇名。从诗中所反映的“勿忘勿助”思想推测,此诗当作于嘉靖七年前后,因该论题是阳明于嘉靖七年在与聂双江的书中着重讨论的。


  《参政拙庵公像赞》(年代不详):瞻望丰山惟邻是卜,缅想桐江有书可读;克嗣父风更诒孙谷,昭质无亏遗像甚肃。


  原载民国二十年永思堂续修《余姚丰山毛氏族谱》卷首下,现据计文渊手抄件移录。拙庵公,未详。


  《铁松公诗赞》(年代不详):平生心迹两相奇,谁信云台重钓丝;性僻每穷诗景远,身闲赢得鬓霜迟。


  载《余姚蒋氏宗谱》卷一,蒋维翰等纂修,民国十一年世德堂木活字本。始迁祖彦祥,元时由南昌迁至余姚东门蒋家湾头。铁松公,余姚蒋氏五世祖。据载,其“行高洁,品奇特,不乐仕进,不因人热,学折王文成,诗傲孙忠烈。闭户独治礼经,兼晓天文杂术。不事王侯,仰客星子陵,以后无其匹”。


  《公赞公像赞》(年代不详):立身惟勤,持家惟俭;叔季同居,内外无间;轻重自均,长幼自辨;为当世宗,为后人勉。


  载《余姚兰风胡氏续修宗谱》卷首,胡庆瑺等纂修,民国八年敦本堂木活字本。始迁祖十八孙惯,明代迁至兰风五本堰,各为东里房、西外房之祖。公赞公未详。


  《大学士鲫公像赞》(年代不详):鉴湖钓隐士,博学喜吟诗,佳句芬人齿,警联压众思,始为有司屈,终蒙圣主知,一朝赐及第,不怕状元迟


  载《潜阳牧亭方氏宗谱》卷四,光绪十三年木活字本,版心刻龙田派。始迁祖综(万一公),南宋遗民,由淳安迁居潜阳之牧亭。传六世至德贵(应武公,字大勇),明中叶卜宅龙田,为龙田支祖。鲫公,应武公之子,字化龙,为翰林学士,娶严氏,生二子;彦正、彦明。


  《凤书公像赞》(年代不详):魁梧其貌,光霁其客,神怡气静,豁达其胸。乐兹土之厚,喜伊洛之终。治家克勤克俭,居乡至正至公。肖东望族,永世无穷。


  载《肖山钱清北祠潘氏宗谱》卷一,清潘元礼纂修,光绪二十一年永言堂木活字本。始迁祖兰,明成化时由绍兴徙居肖山钱请镇刘太守祠东。然谱中只有“凤歧公”,而无“凤书公”,疑“书”为“歧”之笔误。


  《题鲁公捣衣石诗》(年代不详):平原世家古犹今,千载能留一片砧,秋尽每闻霜杵捣,年深不受雨苔侵,摩挲自有世人看,守护那无鬼物临,自是鲁公名不泯,祠阴松柏尚森森。


  载《颜氏续修族谱》卷八上,清颜松云等纂修,光绪三十年希圣堂木活字本。鲁公即颜真卿。


  《彰孝坊》(年代不详):金楚维南屏,贤王更令名;日星昭涣汗,雨雪霁精诚;端礼巍巍地,灵泉脉脉情;他年青史上,无用数东平。


  原载明嘉靖三年《湖广图经志书》卷一《本司志·布政司诗类》(明薛刚纂修,吴廷举续修,日本尊经阁文库藏)。现据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移录(第54页)。该诗前录有阳明好友秦金的同名诗一首。


  楹联一(正德三、四年):绿树倚春天,五峰秀色;苍松驾白云,万壑烟云。


  王阳明手迹,原藏于贵阳南庵毗邻之甲秀楼内。甲秀楼建于明万历间。南庵是旧名,建于明永乐前,弘治年间称圣寿寺,正德十三年更名武侯祠,永历十年改名观音寺,1993年修复后取名翠微园。阳明《居夷诗》中有关南庵的有三首(《全集》第711页),故此联当正德三、四年间为南庵所题。现据王路平《王阳明谪黔踪迹考略》移录。


  楹联二(年代不详):独惟方略过人远,激烈忠义世难能。守仁。


  此联清末吴石潜据墨迹缩摹于《明清名家楹联》中,现据计文渊《王阳明法书集》移录。据计氏就内容书风推测,此联当系阳明中后期之作。


  楹联三(年代不详):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雪浪,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伤心两地风波。


  原载清沈德潜辑《西湖志纂》卷五《旌功祠》,而沈氏所录则来源于《西湖游览志》(嘉靖间提学副使田汝成撰)。现据沈云龙主编《中国名山胜迹志》第17册(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移录。旌功祠在杭州三台山下,祀明少保忠肃公于谦,弘治二年奏敕建祠,额曰旌功,谥曰肃愍。万历三十年改谥忠肃祠(然阳明又题忠肃祠一联,见《全集》第1219页),塑于谦像(见《西湖新志》卷七)。但笔者查阅过万历七年《杭州府志》等资料,并未见到有关阳明撰写旌功祠柱联或忠肃祠联的任何记载。

 

                                                                                                                                    责任编辑: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