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研究

儒学研究 > 学术前沿 > 国际儒学研究第一辑

21世纪儒学发展面临的若干问题

作者: 来源: 时间:2013-07-31

摘 要:
关键词:

 

中国  钱逊


  [提要]儒学在21世纪面临两个相联系的问题。首先.儒学必须使自己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日本在企业管理中很好地运用儒学,取得效益。其次,我们必须帮助青年与儒学认同并接受儒学,必须根据儒学的基本精神创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人生哲学。能否解决这两个问题,同儒学的将来命运有重要关系。


  一


  世纪之交的临近,免不了引起人们的思考;人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以求把握发展趋势,更自觉地面对未来。不过,在这样做的时候。也存在着困难。历史的发展是复杂的.许多因素难以逆料。在上个世纪末人们展望20世纪的时候.恐怕不会有谁曾预见到了本世纪所发生的如此复杂、曲折的发展、变化。哪怕就是近20年,甚至近10年的变化,在20年前、10年前,恐怕也没有哪个曾经预见到了。今天我们展望21世纪,也面临着同样的困难。所以,我们讨论21世纪的儒学发展,其意义和目的,与其说是要为21世纪儒学发展勾勒一幅图画,毋宁说主要是依据于我们对当今情势和发展趋势的认识,对未来发展提出某种期望、追求,以


  及对于我们在迎接这种发展时应尽责任的理解。


  二


  儒学,或者扩大一些说.东方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有没有其地位?能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自从上个世纪下半叶提出这个问题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回答是否定的。在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下,现代化即西化的观点占着统治地位。然而到了20世纪末的今天,西方中心论已经在历史发展的事实面前破了产。日本及东亚四小龙的经济发展促使人们重新认识东方文化传统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并非只有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念才能适应和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相反,现代化的途径是多样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必须与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相衔接,才能有健康的发展。东方儒学传统地区的成功和西方现代社会自身发展暴露的问题,使许多西方有识之士把眼光转向东方,儒学及东方文化传统的价值被重新发现、重新肯定。甚至有人认为,唯有东方文化,唯有儒学,才能提供解决现代社会种种问题的思想指导,预言未来几百年,儒学的价值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制度,将会取代源于西欧的价值观念和制度·引导我们的环球村。儒学在21世纪的发展问题,已经不只是中国的问题,也不只是东方儒学文化圈的地区性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了。此时此地,作为儒学发祥地中国的知识分子,更应对此负起自己的责任,与海外同仁共同努力,庶几上不愧对先圣先贤,下不怍于子孙万代;近有益于国家的富强进步,远贡献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三


  和一切事物一样,儒学和东方传统文化也有其两重性。一方面,在儒学的发展由,先贤们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鸟兽草木之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对于社会、人生及宇宙自然.提出了非常丰富和有价值的思想,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普遍恒常意义的内容。这些具普遍恒常意义的内容,构成了儒学的基本内容,体现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贯串于儒学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之中,至今不失其价值。另一方面,在儒学发展的过程中,它自身也经历着变化;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由于历史文化环境的不同,也不免使儒学存内容和形式上都带上时代的和地域的特点。这样,儒学在其发展中就有“变”和“不变”两个方面。其基本精神是恒常不变的,其具体内容和形式则是变动不居的。变和不变两个方面。如形影相随,总是同时共存。儒学不变的基本精神,正是通过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多样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而存在、而体现,并且不断丰富,适应于多变的需要而永葆其价值。在变中有不变,不变中又有变,不变通过变而实现。


  在我们开始跨出中世纪走向近代的时候,当时的精英们突出地感受到传统儒学的时代特点,曾经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礼教为专制制度服务性质,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和鞭挞。作为儒学在专制制度下的具体表现,封建礼教理应受到如此对待,这一点应该充分肯定。“五四”时期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对于社会进步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可是在做这种批削的时候,却忽略了在变中有不变,忽略了在儒学中还有着有普遍恒常意义的精神。于是出现了对儒学传统全盘否定的主张。一些人以为,儒学既产生于传统农业经济基础之上,也就不能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的需要,由此提出现代化


  即西化,对儒学传统应该全盘否定和抛弃的主张。这种意见,有见于社会、文化变迁的必然.却不见在变中还有不变,是片面的。玑在愈来愈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这种观点的错误,抛弃了这种观点。今天我们讨论21世纪的儒学发展,就是以肯定儒学的普遍恒常价值为前提的;而且与本世纪初不同.现在我们关注的重心,不是去揭露儒学的时代局限,而是要发掘、阐明儒学的普遍恒常价值。这种变化也是时代的需要。而我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又需要注意“变”的一面,防止重蹈前人覆辙,陷入新的片面性。因为现代社会确实是有着太多的与古代社会不同的特点,儒学在现代社会及其未来发展中,不可避免地要适应于社会环境、背景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形态,获得新的内容和形式。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是对儒学的一个挑战。以不变应万变,是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的,这已经为历史屡次证明了。面对21世纪,我们思考儒学的发展,在肯定其恒常价值的前提下,还是要自觉求变,求发展,在变中求其恒常,在发展中求儒学精神的延续和发扬。


  四


  面对21世纪社会的发展。儒学面临着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其一,儒学如何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世纪初以来,对于儒学能否和如何与近代社会相适应的问题,人们讨论的中心是民主和科学两大问题。民主,本质上属于政治领域,科学则是人们对待一切事物的一种态度、一种精神;对于儒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没有引起多少关注;在这方面,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认为儒学有碍于近代经济的发展。现在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民主与科学的课题仍然有着重要意义,但问题的范围大大扩大了;儒学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的问题,已经远不是民主和科学两端所能概括。本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和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打破了儒学传统有碍于近代经济发展的传统观念.把儒学与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提到人们面前。这个问题不仅引起了具有儒学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地区人们的注意,而且也引起了(甚至可以说是首先引起了)西方国家有识之士的注意。围绕这个问题.已经有了许多研究,也有许多争论。争论之一是儒学文化传统是否在这些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以为这些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全赖于儒学文化传统的结论固然有失偏颇.但无论如何,儒学传统与现代经济发展并非完全对立和水火不相容;在这些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儒学文化传统起了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并且由此而形成了这些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某种特色,却是不争的事实。人们把日本的经济称作“儒家资本主义”.指出其不同于美国(及西方国家)的特色,是不无道理的。儒学文化传统是否起了主导作用,从展望未来来说,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究竟儒学文化传统在哪些方面和怎样影响着这些国家、地区经济的发展?我们要怎样自觉地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接轨,发挥这种影响去促进经济的发展?应该说,这些问题还远没有得到解决,问题的真正解决有待于21世纪。


  儒学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涉及极广泛的内容。人们首先看到的是企业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学也是一种管理学说,其特点是以人的管理为中心。其基本精神,在古代,曾在社会、政治管理上,军事上得到充分的运用和发展,在经济管理方面则较少发展。这一点并不奇怪,因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手工业不需要有特别的管理。而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成为中心的一环;在现代经济管理方面,西方已经在几百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管理方法和制度。儒学的基本原则、基本


  精神能否和如何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也就成为突出的问题。日本在其发展中在“论语加算盘”的著名口号下,巧妙地把儒学传统与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结合在一起,用于现代企业管理,表现出了自己的特色.也收到了优良的效益,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然而问题不仅限于这一方面。在日本经济发展中,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澳大利亚的两位学者李瑞智(RegLittle)、黎华伦(WarrenReed)合著的《儒学的复兴一亚洲经济发展的源泉》,对此作过考察。他们从经济、战略、法律、制度、教育、价值观念等多方面考察了日本和北亚经济发展的文化背景,对比了东西方文化,列举西方文化的弊端,得出结论,认为“依赖英文及西方文化价值观的社会,将转向一个以方块字为中心,以儒家价值体系为基础的社会”.把问题提到整个社会制度的层面上来观察、思考,很值得注意。当然.这个结论是否真正会实现,是值得怀疑的。世界文化的发展是多元的。尽管东方文化愈来愈显示出其价值,西方文化也日显露出其弊病,多元化的格局不致改变,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仍将是在多元基础上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吸收、相互交融;儒学文化、东方文化将会对人类文化作出更大贡献,却不会取代西方文化而主导世界文化的发展。然而他们观察、研究问题所遵循的方法却应该受到充分肯定,他们不是把文化看作个别的、局部性的因素,而是看作一种全局性的、影响到一切方面的基本因素。只有这样去观察、研究,才能真正认识和回答儒学及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


  问题之二:儒学能否和怎样才能为青年一代所认同和接受?当前,我们看到,一方面,知识界的精英和一些国家、地区的政府,愈来愈认识到保持和发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正从各个方面来推动儒学研究,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另一方面,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青年一代中,却是西化之风日盛,对民


  族文化传统和儒学的了解、认同日趋削弱。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极强烈的反差和深刻的矛盾。这里最尖锐的对立砉现在基本价值观念上。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西方文化侵蚀的共同影响下,青年一代中一味追求个人利益、个人发展的倾向日益发展.传统的以义节利、以社会大群利益为重的价值原则被淡忘甚至鄙弃,遇事只问是否值得而不问是否当为,只顾自己而不顾他人。这已是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一个普遍现象。


  这一矛盾现象的普遍存在,说明了问题的深刻性。看来,问题的解决,绝非单靠教育所能奏效。在这矛盾现象背后的问题,还是传统的价值观念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问题。即如何做到既保持传统的基本原则、基本精神,同时又能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要求,合理地处理个人私利与社会公利、个人权利与社会义务、利与义之间的关系,使它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所践履,用之于百姓日用而无所扦格。人生问题,基本价值观念问题,是人生在世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任何一种学说,如果不能为人们提供出适于生活需要的人生学说、价值原则,以指导人生,它就不能深入人心,就不会有生命力。而时代变迁,社会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人生需求,也会随之变化。在保持儒学的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创立适合于现代化社会生活需要的新的人生学说。是儒学面临的一个挑战。儒学在21世纪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回应这一挑战的成功与否。


  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将意味着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其内容与形式将发生变化。只有在这种变的中间,才能使儒学的基本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生根,才能更显现出其基本精神的恒常性。相反,如果这两个问题得不到满意的解决,儒学在21世纪的命运将不容乐观;它将住不变中萎缩、僵化。


  五


  上述儒学面临的两大问题的解决,都非一蹴而就,将有待于21世纪,特别是有待于跨世纪的一代人。


  回顾本世纪的发展,正是跨世纪的一代人,对本世纪的学术、思想以至政治、社会发展起了极大的影响。影响着本世纪发展的几大思潮,包括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全盘西化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潮.都形成于本世纪的初期,而这几大思潮的第一批倡导者和代表人物,正是一批生于上世纪末、跨世纪的人物。他们的思想主张不同,活动方式不同,遭遇命运亦复不同,但都给于本世纪的发展以很大影响。其影响延及大半个世纪,直至于今。由此,我们不免把眼光关注于现在的下一代,即跨世纪的一代人,把希望寄予他们身上。期望这一代人中能出现一批给21世纪发展以重要影响的英才。


  现在我们寄予希望的这一代或两代人,即现在的青年一代和现在的幼儿,与前述本世纪初期这一批人有着不同的情况。我们的上一辈,出生于旧的专制社会的末期,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接受传统教育成长的。在传统文化的知识修养方面,他们都有深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有感于社会进步之需要,进而学习西方近代思想,寻求救国之道,提出自己的学说、主张。尽管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忑度有着很大不同,他们在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方面都有深厚基础这一点却是共同的。正因此,尽管今天看来他们的主张有这样那样的错误、片面之处,却又都还有值得今天借鉴吸收的成分。今天的这一代青年则不同。他们成长于传统文化经历了十年浩劫之后,又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既没有受到关于传统文化的良好教育,又深受到社会西化风的熏染。他们的长


  处是对现代科技知识、经济知识和对西方、对世界的了解更多,突出的弱点则是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缺乏必要的了解,更少“温情和敬意”。这种状况与我们的期望之间.显然有着极大的矛盾。


  六


  21世纪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这一代,应该为21世纪的发展准备尽可能好的基础和条件。落在我们这一代身上的工作是双重的:一方面是要进行理论创造,努力于儒学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和新的人生哲学的创造;另一方面,是要加强教育和普及工作,要推动教育的改革.从各种渠道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质,以期在此基础上涌现出一批能够贯古今、融中外,担当起文化创造重任的英才来。


  这两个方面工作,相互联系,不可偏废。没有成功的理论创造,儒学将会僵死;忽略了教育和普及,理论创造的成果就会停留在狭小的圈子里,与广大民众的生活脱节而逐渐萎缩,这一代人的努力也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教育和普及工作实也具有关键的意义,需要引起专家、学者及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


  要呼吁改革教育。改变目前教育过分专业化、实用化的状况,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要使校长、教师和学生,以及教育行政部门都了解,现代化的发展,不仅仅是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文化问题也不仅仅是精神领域的问题;在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文化因素起着影响全局的重要作用;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的条件;只有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使现代化与民族文化传统接轨,才能有健全的经济社会发展。要在小学、中学、大学各级学校中增设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思想、典籍和各方


  面的知识。要通过各种传媒手段进行这方面的普及、教育工作。


  要改进和加强对专业研究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加强对优秀文化传统的普及教育工作,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此的专业人才。他们要对传统文化有较广博深切的了解,特别是要改变目前一些人单纯以传统文化为专业知识.以研究、传播传统文化知识为职业的状况,要发扬“学者为己”的精神,抱着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温情和敬意”去学习,去研究,去传播。为了进行理论创造,也需要培养一大批研究人才。他们要有广博的知识,对于传统文化思想、典籍,对于现代社会的需要以及对于西方文化都要有扎实深切的了解;要克服当前在一些青年中存在的浮而不实,浅尝辄止,凭一知半解急于创作鸿篇巨著及学术工作商业化的不良风气。


  未来总是属于青年的。21世纪的发展有赖于跨世纪一代青年。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们准备基础,创造条件。如果我们的努力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的更好的条件,也就是尽到我们的责任了。